編劇王海鸰“沉淀四年”之作《成長》最近在央視8套熱播,這部劇的收視率一度超過0.57%,但其“穩穩當當”、中規中矩的敘事,實難看到名編制造的“驚喜”。
優秀女記者安葉邂逅了飛行員彭飛,志趣相投一見鐘情,不被父母看好但毅然走向婚姻;榍,也許正如安葉戲言,是愛上了彭飛這層空軍的皮;而婚后,安葉才深感飛行員職業特有的突發性、流動性及安全性對婚姻的嚴峻考驗。
彭飛的母親原本也是高材生,但為了相夫教子,放棄了自己的事業,一生最重要的身份就是“軍人的妻子”。而安葉不同,她也曾試著像婆婆一樣,為彭飛犧牲自己的事業心。但是,就在她得到“光榮軍嫂”榮譽的當晚,卻哭得最為傷心。個性要強的安葉做出了一個與她婆婆截然不同的選擇——創業,并最終成為一家公司的高管。
可是,一個家總需要分工,一個女強人與一個天天命懸一線的飛行員的組合,注定了家不成家。聚少離多,連半年一次的團聚都成了奢望。彭飛對著電話業務不斷的安葉終于失去耐心,覺得她已經不像個正常的女人,而安葉則對彭飛總以自己的工作牽系國家安危而失落至極。彭飛越是這樣,安葉越覺得兩人的婚姻從情感上沒有對等。彭飛委屈,安葉心寒,終于到了談離婚的時候?蔀榱撕⒆,也為了照顧彭飛飛行中的心情,家中揚起的波瀾都被“大局為重”按捺了下去。婆婆臨終前與安葉談話,自己為何得心臟病,就是為天天飛著的人擔心擔出來的。而公公則對彭飛說:你要真正在乎一個人,你們的關系自然會好起來。而他卻是在妻子命懸一線的當兒才體會到原來自己如此在乎這個為自己犧牲一切的女人。
一個簡單甚至老套的故事,由于對空軍職業戲的全景呈現,而有了一份特殊的分量。只是,如果拋開對軍婚的探討,本劇實在過于平常,中規中矩,甚至陳舊。且不說郭曉冬從18歲演起的那股子“為賦新辭強說愁”的蠻橫,斷然看不出與父親賭氣報名招飛的青春執拗勁兒,更不用說天陽無論18歲還是40歲都一個說話的表情與口吻,以及后來安葉自以為是的沒架找架打,或者彭飛的大男子主義。無論父子矛盾、夫妻矛盾、朋友矛盾,處理得都有些強扭,是程序化的,大面上的,而不遵從內在邏輯與細膩情感的。
成長?或許是在宋春麗飾演的母親去世后,男一號女一號才萌發出自我反省。
說到宋春麗,不得不提一句本劇的敘事結構,倒敘固然可以,但是第一集非要從母親去世倒敘起。然后,順敘便開始了,母親從沒事人演起好好地活到第30集快收尾時再去世——這是多么奇怪的觀感?難道只為了第一集突顯一下空軍的高大形象?事實上,即便高大形象有了,也是生硬的,倒不如母親擔憂兒子,深夜起來巴望著救災的電視新聞畫面上能發現兒子的身影來得煽情。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結構單一的平常戲劇,整部電視劇寫作拍攝的心態與基調都太沉重了。